礦山關閉與服務年限規劃
MMG致力於推行負責任的閉礦規劃,以最大限度降低環境遺留影響,同時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長期韌性發展。
我們的閉礦規劃貫穿運營的整個生命週期,從項目開發階段開始,歷經運營期,直至最終設施拆除及社區轉型階段。閉礦計劃嚴格遵循《安全、安保、健康及環境表現標準》與《社會績效標準》,內容包括:
- 開展地貌穩定性、水質及生物多樣性技術評估
- 保持與社區、監管機構及原住民群體等利益相關方的溝通
- 為閉礦及復墾預留資金準備
二零二四年,MMG持續推進所有運營礦山的閉礦計劃,確保在最終停產前至少兩年完成「可行性閉礦計劃」。
環境修復與監測
MMG採用分級緩解機制及逐步復墾方式,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影響。二零二四年取得的主要進展包括:
- 各礦山共計完成逾1,200公頃土地復墾
- 在受擾動區域實施排水管理、侵蝕控制及抑塵措施
- 採用本地物種開展植被恢復計劃,並結合傳統土地管理方法
閉礦計劃嚴格遵循ICMM《全球尾礦管理行業標準》(GISTM),涵蓋閉礦後對地貌穩定性、水質及生物多樣性成效的監測。
社會轉型與經濟遺產
MMG深知礦山關閉將帶來重大社會及經濟影響。因此,我們的閉礦規劃包括:
- 制定勞動力轉型策略,支持員工就業及再培訓
- 開展社區發展計劃,促進經濟多元化
- 與所在社區共同設計閉礦後土地利用方案
二零二四年,MMG在Las Bambas和Kinsevere礦山舉辦了多場利益相關方研討會,共同探討閉礦後在農業、旅遊業及基礎設施再利用等領域的發展機遇。儘管近期鑽探結果顯示Rosebery礦山的開採年限有望延長,我們仍持續推進該礦山的社區韌性建設與轉型計劃。所有措施均遵循ICMM《社會經濟報告框架》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8(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)的要求。
氣候與自然融合
我們在制定閉礦規劃時綜合考慮了氣候風險評估和自然相關披露,並嚴格遵循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(TCFD)及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(TNFD)標準。我們的評估重點包括:
- 洪澇和乾旱等自然氣候風險
- 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依存關係及影響
- 已復墾土地的碳封存潛力
相關評估結果已納入公司企業風險管理(ERM)框架,並於《可持續發展報告》中披露。
管治與鑒證
MMG閉礦規劃由執行委員會監督,並由管治、薪酬、提名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審核。部分閉礦相關數據已根據《國際鑒證業務準則第3000號》(ISAE 3000)及ICMM鑒證程序進行外部鑒證。
我們的閉礦管理方法已納入《可持續發展框架》,並對標多項國際標準,包括:全球報告倡議組織(GRI)標準、ICMM績效預期、香港聯交所《環境、社會及管治報告守則》,以及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S1號》/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S2號》等。